兩種舌頭

4.2K 3 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有一個故事,說到有一位王要求他的兩位大臣到世上找兩件物件,一件是世上最好的,一件是世上最壞的。兩位大臣分頭出發,他們按著指定的時間回到宮中,把他們找到的物件呈獻他們的王。第一位大臣把他的盒子打開,展示出世上最好的物件,內中放了一條人的舌頭。另一位大臣也把他的盒子打開,展示出世上最壞的物件,內中放的也是一條人的舌頭。

人的舌頭可以是世上最好的,也可以是世上最壞的物件。記得在不同的場合中有人用一句話使整個氣氛熱鬧起來,也有人用一句話破壞整個的氣氛。使徒雅各在《雅各書》第三章談到舌頭的時候,他提醒信徒:「頌讚和咒詛從一個口出來,這是不應當的。」他的提醒正正告訴我們人的舌頭可好可壞,可以建設,也可以破壞。

記得有一次與太太談到出外講道的事,表示出外講道責任重大,不單因為人有需要,也有期望。一篇講道若有五百人聽,一個小時便是用了五百個人的一個小時,合共五百小時,真是責任重大;另一方面又要向神負責,作為神的工人,所說的每一句話,也要按神的心意而說,真是有點「如履薄冰、「寸步難行」之感。一句話說錯了,如何向人負責;如何向神交待。想不到我太太不單不以為然,還輕鬆地說:「要不講錯,容易得很!」我即時便靜了下來,用謙卑的心聆聽她智慧之言。她隨著說:「不講便不會錯!」

人不是要不說話,而是要說合宜的話。《箴言》第廿五章11節說:「一句話說得合宜,就如金蘋果落在銀網子裡。」何等美的一幅圖畫。人需要說話,因為神造人的時候,每部份有它的功能。舌頭(我們知道舌頭能嚐味但本身不能發聲,但人會以舌頭代表言語的器官)的功能是發聲,以致人與人之間可以溝通。人要說話,更重要的是說該說的話,不要說不該說的話。

人與人之間的溝通,有很多話是可以說但不該說,也有很多話是應該說而不肯說的。可以說但不該說的話是那些破壞的話。例如說污言穢語,閒言閒語,謊言假話,惡言兇語。人當然可以說這些話,但可以說不一定應該說。很多該說而不肯說(或不慣說)的話,例如多謝的話,欣賞的話,在人與人之間總希望聽到這些話,而這些話實在是太少。不該說的話往往是不經意的,因此不少後悔的話出了口;相反,該說而不肯說的話往往是要刻意的,以致不少美言的機會不會白白流失了。因此,人在說話前要三思,免得不該說的話不經意地出了口,人也要三思,以致能刻意說一些該說而不肯說的話。人在怒氣中,急燥下要切忌魯莽發言,待怒氣過後,情況不急時才說話會避免失言,若是可能,請對方給點時間才回應,'往往便能為日後減少了後悔的需要。鼓勵,欣賞,提醒,感謝的話百聽不厭。「禮多人不怪」,合宜的話人更求之不得,這樣的人不難有朋友,有知己,百利而無一害。

人可以三思而後行,但在人的溝通上要三思而後說,不是不可能,但太多的場合不容許如此。試想想在交談時,每一句話都要想一分鐘後才回答,不知誰會有這種耐力和你談下去。《箴言》中常常提到智慧人與愚昧人的說話,經文的內容告訴我們,不是人的話決定我們是甚麼人,而是我們是甚麼人決定我們如何說話。人要喜善厭惡,擇良友而棄損友,追求真‧善‧美。人為善者便口出良言,人為惡者便口吐惡言。善與惡並不是一線之差,而是強弱之分,人應力求更善,遠離更惡,耶穌在《馬太福音》十五章18節中說:「惟獨出口的,是從心裡發出來的。」人心正,言必順。因此,《箴言》教導我們:「你要保守你心,勝過保守一切。因為一生的果效,是由心發出的。」(四章23節)

舌頭之好壞不在於舌頭,乃在於舌頭的主人,要出良言或是惡語,請自行選擇,但不要忘記,選擇是有後果的。你舌頭的好壞將決定你的好壞,影響你的關係,絕不能掉以輕心。

人生「徐」筆 (一) : 人與事Where stories live. Discover no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