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apter 135

12 0 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第135章

  给太子讲书时, 这班侍讲官要先进殿等待, 进去后分东西两班站在殿南:东班是讲四书的,西班是讲五经的, 先子后经, 规矩十分严格。崔燮这个走后门插进来的不占别人直讲的时间, 而是在侍讲学士讲罢《尚书》后再添一小段。

  再后面又要进《皇明祖训》《太祖御制》等祖制,以及《通鉴》《贞观政要》和历代《实录》《宝训》等史书;讲罢经书还有侍书官侍书, 也就是教太子临写几页书法;有时还要教习诗词、乐律、绘画、算术等杂项功课, 工作也很繁重。

  但也有个好处,就是工作餐吃得不错。虽比不上传说中的"吃经筵", 也比翰林院、国子监的食堂做得好多了。李先生提点完了进诗时的要点, 格外劝了一句:"午膳你多吃些, 宫里的膳食比你们国学强得多。离着丁未会试还有两年有余,这些年若没有圣上恩召,你想再吃到这些也难了。"

  崔燮心里十分感动——大佬居然也这么接地气啊!还不忘提醒他公款吃喝时得多吃点儿!他郑重地点点头道,拱手应道:"多谢学士提点, 学生记下了。"

  李东阳见他满目崇敬地看着自己, 对一句随口说句闲话都当作正务听着, 不禁摇着头笑了笑:"这有什么可谢的,你这学生也忒认真了。"

  不过他只在官场不得意,出了翰林院还一代词宗、文坛领袖,不知多少少年书生这么把他奉为宗主,崔燮这态度倒也不算突兀。他并没留意到对方看谢迁、刘健也是一样的热情,只当他是自己的追随者, 便格外照顾了一下,叫他站班时跟着自己走。

  不久太子升阁,亲口叫众人进去。崔燮就跟在侍读学士们身后进殿,走到殿中先叩拜太子。

  未来的弘治帝这会儿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小少年,身材有些瘦弱,面色微白,眼神却分外清明坚定。讲官们行礼后,他便立刻说了一声"请先生们起身",温和有礼地叫众人站起来。

  一排青衣讲官次第起身。太子的目光扫过讲官队伍,看到队伍尾端时,看见一个穿青直裰、戴方巾的人突兀地混在官袍人中,立刻就意识到了他的身份,好奇地多看了他一眼。

  崔燮和太子一般年纪,却比他高大,也更健康得多。站在那里腰直背挺,肌肤润泽,虽然垂着眼睑,也能看出眼神清正,神光内藏,是个叫人喜欢的少年。

  朱祐樘这个太子不太得圣上喜欢,身体也怯弱,从小就在周太后宫里长大,鲜少见到同龄的男子。这回难得见着崔燮这样精神的少年人,不免有些羡慕。只是在讲筵这样庄重的场合上,不好随意同外臣说话,看了几眼便收回了目光,垂眸看着书案,端端正正地准备听讲。

  今天是开讲筵的日子,讲经格外政重,在殿里设了两个书案,讲官们起身后便在书案后分成两班站定,把自己的讲纲搁了上去。

  崔燮跟在侍读官身后,跟着李东阳等人站到西班。众人都站定了,先有侍读官走到书案前为太子展书,用尺压住,以手指书,领着太子先读《大学》《尚书》各十遍,读罢再由两位讲官轮流讲解。

  今天是徐溥讲《大学衍义》,李东阳讲《洪范·九畴》。

  托了天子的福,崔燮也能跟着听完一整场全翰林阵容的讲学,这样的机会寻常官员都少有。唯一可惜的就是这里不能抄笔记,放讲纲的书案离得又远,他怕仪态不好,不敢斜眼儿去看,只能死记。有几处没记全的,只好安慰自己,回头还能找两位讲官借讲纲来看一遍。

穿到明朝考科举 (上)Where stories live. Discover now